黔西市,地处乌蒙高原东部、乌江中游、鸭池河北岸,历史悠久、文化厚重,山水风光迷人、民族风情浓郁、社会和谐稳定,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、团结奋进勠力同心。
(资料图)
天蓝水碧青山秀,乌江秘境花都美。近年来,黔西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,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抓手,在创建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成效,不断探索新思路、新方法,助推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。
追寻红色足迹,传承革命精神。1936年2月2日,中国工农红军二、六军团在黔西市大关镇丘林村强渡鸭池河,进占黔西,创建黔大毕革命根据地。红军进占黔西期间,开仓放盐救济群众,并与当地群众结下“有盐同咸、无盐同淡”的深厚情谊,生死与共、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自此植根在黔西大地上。
在丘林村清毕路旁(石马槽),庄严肃穆伫立着红军抢渡鸭池河天险纪念碑。润物无声,风化于成,黔西市牢牢抓住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契机,着力打造洪水红二六军团临时指挥所、定新英雄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,用朴实语言讲述红色故事,赓续红色血脉,传承红色基因。
践行两山理念,共享生态红利。2021年2月3日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黔西市乌江六冲河段化屋码头,沿江岸步行察看乌江生态环境和水质情况,对当地加强入河排污口管理和水质监测体系建设的做法表示肯定。他强调,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,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,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的新路子。
黔西牢固树立“两山”理念,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,深入推进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,石漠化治理2.15万公顷,森林覆盖率达45.27%,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8.8%,化屋村获贵州首批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实践创新基地。推行“河长令+”工作机制,获国务院1000万元奖励。拓展“绿水青山”和“金山银山”双向转化渠道,累计利用森林面积60万余亩,产值13亿元以上,贵州首张林业碳票落户黔西。黔西电厂利用碳排放配额获全国市场首单碳排放权抵押贷款2800余万元。
黔西市以“城市双修”“生态建设”为核心理念,建设“城市绿肺”为目标,为切实推动生态修复,因地制宜,投资1.58亿元,对杜鹃湖河道通过生态护坡、植草复绿,拆迁建绿、见缝插绿、拓展绿色空间等方式进行修复治理,控源截污,湿地净化,从根本上解决了水环境的污染防治,提升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,新建成杜鹃湖湿地公园。从过去的“城市伤疤”到如今的“城市绿肺”,“岸绿、水清、景美”天然画卷是黔西认真践行“两山”理念的一个缩影,各民族共享生态发展红利,幸福感、获得感显著增强。
经典润泽民心,文化铸牢民魂。黔西历史悠久、文化厚重,境内观音洞为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址,享有“北有周口店、南有观音洞”的美誉。悠久的历史、厚重的文化,演绎许多传唱不息的经典,留下众多宝贵的文化遗产。
奢香夫人开“龙场九驿”,引进中原地区先进文化技术,接纳汉儒,奖励耕织。驿道贯通黔西全境,大儒王阳明经驿道进入黔西,写下千古名篇《象祠记》,并与贵州宣慰使安贵荣结下深厚情谊,成为增进民族团结的典范。三楚宫、武庙,鸭池河战斗遗址红色胜迹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琴戏(黔剧)等黔西文化瑰宝,精彩纷呈,润泽民心。
近年来,黔西市持续举办跳花坡、六月六、火把节等民族文化活动,促进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学习、相互尊重、相互帮助。开展“双培”行动28期5949人次,在2所学校推行“双语”教学。全市364个村(社区)建立文化广场,精心打造民族文化广场20余座,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“连心桥”,不断丰富各民族的文化娱乐活动,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,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,对中华民族形象认同度持续提升,着力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。
通讯员 林永立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怡
编辑 闵建华
二审 顾野灵
三审 李凯
上一篇:做实社区养老“关键小事”
下一篇:最后一页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3 非洲家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8 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